40mm標準定焦的“適馬大炮”筆者已經體驗了一周有多,也趁著一些機會走上街頭進行拍攝。也許這支鏡頭能夠作為影棚中的“王者”,但攜帶它外出時筆者不得不深切感受到它的體重,并且認為相對于其他輕便的“小痰盂”一類標準定焦頭,它絕對稱得上是“掃街勸退者”。
但它的光學性能又能夠帶來一些真切的回報,讓人十分糾結:即使不以一種功利的動機去使用它,它也能在多數場景一如既往地提升我們的獲得感。為了具體觀察它在不同光圈與畫面中心or邊緣的畫質表現,筆者駐足一地拍攝了一系列用于參考的樣張。
首先當然是光圈全開的效果,在一個相對開闊,畫面元素遠近兼備的場景中,它能帶來十分優秀的細節表現。當然,離焦平面太遠、拍攝點太近的位置不可避免地會有細節損失,這也是大光圈帶來的必然結果,不過考慮到這種場景下使用大光圈的特定需要,也就是光線環境較差需要增大進光量,這種類型的缺陷依然在可以通過后期補救的范圍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裁剪這一部分畫面。
另外,將F1.4光圈樣張與另一個常用光圈F2.8的樣張進行對比,就能發現比較嚴重的暗角現象,也包括夾在中間的F2光圈。直到F5.6左右暗角現象才明顯減退,基本不影響整個畫面的均勻觀感。當然,暗角也屬于能通過后期輕松處理的小問題,有時根據畫面風格,我們可能還需要人為增加暗角效果。
在中心畫質的對比中,我們能夠注意到幾乎在任意兩個相鄰光圈檔位中,它們的畫質差異都不會太大,以F5.6與F7.1為例。樣張中除了相似的銳度表現,還存在著各種小問題,例如一定程度上的色散(欄桿輪廓)與干涉條紋(百葉窗)現象,成因則相當綜合,囊括了鏡頭鍍膜性能與機身分辨率的各種局限。
繼續增加畫質對比的跨度,這次我們選擇了人像常用的F2.8與風景常用的F9進行中心畫質對比,可以看到F9小光圈已經離開了最佳畫質閾值,在帶來更大景深范圍的同時對銳度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不過也抑制了色散和摩爾紋的產生。而F2.8則有著幾乎與F5.6無異的優異畫質表現,能夠在多種場景下兼顧較大光圈與較高畫質的需求。
最后的中心畫質對比在最大光圈F1.4與筆者這段時間最常使用的光圈F2.8之間進行。從樣張可見差異相當明顯,單獨拿出來觀感尚可的F1.4樣張毫無疑問在F2.8面前敗下陣來,這與前面各種伯仲之間的對比不同。F1.4為拍攝者帶來的是昏暗環境性能與虛化效果,F2.8帶來的則是能夠適應各種拍攝環境的平衡,兼顧了進光量、虛化、畫質、暗角抑制等等綜合性能,而在這兩個光圈值之間還有足足五個光圈檔位可供拍攝者選擇,相信無論是何種傾向和需求,拍攝者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光圈。
說完了中心畫質,我們再來看看邊緣畫質的對比。經過一段時間的實際使用,筆者基本認為這支鏡頭的最佳畫質區間在F2.8-F5.6左右。當然,我們也無法忽視F1.4的獨特光環,它依然吸引著筆者在各種環境中嘗試使用并達到令人印象深刻的虛化效果。
我們的對比首先就在F2.8與F5.6之間展開,同樣是在這張圖中選擇了焦平面內的畫面邊緣部分,可以看到整體畫質水平相近,F5.6樣張相比F2.8樣張在線條與細節方面更加銳利,屬于較小光圈對于邊緣畫質的常規提升。
不過繼續縮小光圈對畫質帶來的影響也不是線性的,反而可能產生過猶不及的效果,例如這張F5.6光圈與F11光圈的邊緣畫質對比圖,可以看到在光圈小于最佳畫質區間后,各種輪廓與線條、紋理之間的反差再次變得模糊了?梢哉f,進一步縮小光圈主要帶來的是景深范圍的拓展,讓整個畫面中不同距離的元素獲得相對統一和清晰的觀感,對于具體的畫質表現我們則要根據不同場景和不同需求來靈活調整拍攝參數。
總結
作為一個攝影入門愛好者,筆者將會繼續以圖文方式展現這支適馬40mm F1.4 Art的上手歷程,以及一些心得與收獲。本次我們在一處固定的拍攝地點對這支鏡頭不同光圈下的中心和邊緣畫質進行對比,可以初步得出結論:在光圈值為F2.8-F5.6區間時,這支鏡頭將能達到最佳銳度或者說最佳畫質,但更激進的F1.4光圈全開,與F9等更小的光圈也表現尚可,同時一些缺陷可以通過后期彌補。
作為一支重達1.2Kg的定焦鏡頭,適馬40mm F1.4 Art的確會對日常攜帶、掃街等需求產生很大阻力,但這支鏡頭表現出的優異性價比和帶來的回報感卻能夠吸引筆者繼續堅持去使用它。通過這次畫質測試,筆者還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機身分辨率對于鏡頭的瓶頸,畫面中有許多鏡頭本身能夠捕捉、解析出的細節受限于2400萬像素無法展現。這也是攝影作為一項有深度的興趣愛好(以及一種職業)表現出的整體性,機身、鏡頭、攝影者的拍攝、構圖、后期等諸多因素圍成了一個“木桶”,這個木桶能裝載多少水則決定了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獲得攝影的樂趣感(對從業者而言則是職業上的成就)。
推薦閱讀